午後,經過M速食店,令我興奮及驚訝就是眼前所見~新型果實
腦海中迅速搜尋,這似曾相見的植物名稱......到底叫什麼?
曾經,到圖書館借回台灣常見樹木並好好研讀一番...似乎...也忘得很快
實在是太可愛了~湊成對~就用手機快速拍下
~一串心~
對了,我想起來了,她有個有點秀氣的名字-----掌葉蘋婆
掌葉蘋婆
台灣土名蘋婆,兩廣稱鳳眼。屬常綠喬木,樹冠圓形或短卵形。
原產於中國、印度、越南、印度尼西亞等地,在中國廣東以南常植栽為庭院樹,木材輕韌,可制器具。
廣東習俗中蘋婆果實是七姐誕的祭品,若沒有便會用假蘋婆果實代替。由於蘋婆年產量少,
加上祭祀習俗熄微,故很少大量種植的果園,只有零星種植。
「蘋婆」其典故源於嶺南雜記云:「蘋婆果,如大皂莢,莢內鮮紅,子亦如皂莢子,皮紫,
肉如栗,其皮有數層,層層剝之,始見肉,曰頻婆。」
科名: 梧桐科(Sterculiaceae)
學名:Sterculia foetida L.
落葉喬木,樹高可達 25 公尺。掌狀複葉,簇生枝端,小葉 7~9 枚,橢圓形,先端尖。
圓錐花序頂生,花被五裂,具強烈異味~(臭)。
蓇葖果壓扁球形或木魚形~(廟中誦經),果徑4.5公分以上,淺紅色。
日照需充足,酌量施肥可強化樹形美觀。
粉粉紅紅,真的好美~好美~
遠看,好像小朋友玩的樂器"沙鈴",高掛在空中
隨著風兒~沙~沙 ~沙~
每年初春時,開著暗紅色小花;同時,淡紅色的新葉,著生枝頂。
盛夏,滿樹蒼綠,掌狀複葉,簇生於枝端。秋天時,葉黃綠,
造物者,已將那嫣紅的小花,孕育成拳頭般大的果實。
(很有味道ㄡ)
冬天時,葉落枝枯,掛滿了整樹開裂的紅果,而它的果實造型奇特,
常綠喬木,除嫩葉部份略含粘質外全株平滑無毛
|
多年生的中型常綠性喬木,一般約有 3~5 公尺高,
但若生長環境良好的話,可以生長到 15 公尺。
硬碇紅色的外殼,像極了木魚,熟時裂開一側,露出紫黑色的種子。
性喜高溫多濕,生育適溫約23-32℃。栽培土質不拘,但以排水良好、土層深厚之砂質壤土最佳。
木材質地堅硬,可作為農具和家具用材;樹液中所含的樹膠是用途廣泛的工業原料;
樹皮纖維可編織麻袋或代替麻製繩索,亦是造紙原料;成樹四季常綠,樹冠寬廣,枝葉蒼翠,
濃密蔽天,為高級之園景樹、行道樹。
蘋婆屬(Sterculia)約 300 種,產於東西兩半球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而以亞洲熱帶最多。
繁殖可用播種、扦插、高壓、嫁接或分株法,以播種為主。
台灣經濟發展,處理不易的蘋果必須手工剝殼,漸被大眾遺忘,甚至,現今許多小朋友連聽都沒聽過!
台灣以中南部栽培較多,員林鎮百果山附近之出水、林厝、大峰等里為著名產地,種植總數達數百棵,
其中不乏樹齡逾兩百年的老樹,佔地總面積約二十公頃,年產量約二千台斤,每年七至八月盛產期
傳統市場都有攤販擺售鮮果或煮熟的種子,地方政府或民間單位也會舉辦蘋婆季等相關藝文活動大力推廣,
並開發蘋婆果凍、蘋婆蛋糕、蘋婆果茶、蘋婆餅乾、蘋婆牛札糖等多元商品,
蘋婆還可以做那些料理呢?蘋婆燉土雞(排骨),蘋婆粥,蘋婆糖蜜,紅燒蘋婆,
(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拍攝)
不同的煮法呈現不同的風味,都可以是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喔!
(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拍攝)
蘋婆含豐富澱粉的特色,將蘋婆與酸菜、豬腳一同燉煮,待豬腳膠質充分融入湯汁,
一鍋營養滿分、口感醇厚的水煮酸菜蘋婆豬腳火鍋才算大功告成!值得一提的是,
燉煮後的蘋婆,鬆軟綿密,風味酷似栗子。
蘋婆的選購方法類似挑一般的豆莢類,挑個大、形狀勻稱、色澤保飽近黑褐色者為佳。
營養成份:含鈣、磷、維他命A、B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纖維大量醣類,相當具飽食感。
種子就是我們可以煮食或烤實的蘋婆果。
真真假假~蘋婆?假蘋婆?
俗話說“人有相似,物有相同”
假蘋婆(Sterculia lanceolata ),為梧桐科蘋婆屬半落葉喬木,
由於其結果的時間與中國七姐誕辰相近,故稱為七姐果、賽蘋婆、雞冠皮等
假蘋婆與蘋婆長得很象,但也不難區別:
蘋婆的葉子為闊矩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,比假蘋婆的葉子闊得多。
假蘋婆的葉子為橢圓狀矩圓形,近披針形。
蘋婆的果實一般每莢有籽1至3粒,大小介于蠶豆與鴿蛋之間,比假蘋婆籽大得多。
假蘋婆果的果實一般每莢有籽5至7粒,大如花生米。
另外,蘋婆枝葉比假蘋婆更為濃密,幾乎密不透陽光
圖文資料:GOOGLE網站/凌雲山莊